癌症的威胁之外,无法缓解的疼痛是压垮许多患者的又一座大山。 数据显示,晚期癌症患者中,60%-80%会经历中重度癌痛,近一半的人疼痛控制不足。 这种痛苦不仅限于身体,更严重损害睡眠、情绪和生活质量,甚至影响治疗信心。遗憾的是,许多患者仍在与未被充分控制的癌痛抗争。对药物副作用的误解和“忍一忍就过去”的想法,让许多本可避免的痛苦持续上演。我们必须明确:癌痛无需强忍! 现代医学拥有科学规范的评估和治疗手段,有效管理疼痛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、维护生命尊严的必经之路。
一、认识癌痛
国际疼痛学会(IASP)将疼痛定义为:“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、情感、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”。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(CCRP),即我们常说的癌痛,特指由癌症本身(原发或转移灶)、或癌症治疗(手术、放疗、化疗等)所引起的疼痛。它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且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,严重侵蚀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。
二、疼痛评估是有效止痛的第一步
治疗癌痛的前提是准确评估。医护人员会主动询问您的疼痛感受,癌痛患者的主诉是疼痛评估的“金标准”。评估遵循“常规、量化、全面、动态”原则:
1、常规评估:每日至少评估1次疼痛情况。
2、量化评估:使用 0-10分的数字分级法(NRS)、视觉模拟评分法(VAS)等工具来评估疼痛强度。
3、全面评估:深入了解疼痛的病因、类型、发作特点、治疗史、器官功能、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等。
4、动态评估:持续监测疼痛变化、治疗效果和副作用,及时调整方案。
三、科学用药:癌痛治疗的核心武器
癌痛治疗遵循“综合治疗”原则,目标是及早、持续、有效地消除疼痛,同时预防和控制药物副作用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“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”原则是基石,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原则:
1、口服首选:口服药物方便、经济、安全,是首选给药方式。若无法口服,可选择透皮贴剂(如芬太尼贴剂)、直肠栓剂、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等。
2、按阶梯用药:根据疼痛强度,选择相应阶梯的药物:
轻度疼痛:使用非阿片类药物
■ 常用药物:对乙酰氨基酚、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,如布洛芬)。
■ 作用:抗炎、镇痛。
■ 重要提示:非甾体药存在“天花板效应”(剂量上限),不宜长期用于慢性癌痛;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(溃疡、出血)及肝肾毒性。
轻中度疼痛:使用弱阿片类药物,常与非阿片药联用。
■ 常用药物:可待因、曲马多。
■ 主要副作用:便秘、恶心、嗜睡。
重度疼痛:使用强阿片类药物,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基石。
■ 常用药物:吗啡(口服即释片、缓释片)、羟考酮、芬太尼。
■ 主要副作用:便秘、恶心呕吐、嗜睡、头晕等。
3、按时用药:阿片类控缓释制剂(如吗啡缓释片、羟考酮缓释片)必须按时服用(通常每12小时一次),无论当时是否疼痛。这才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,保证疼痛持续缓解
4、个体化给药:阿片类药物无绝对标准剂量。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、反应和副作用对剂量进行调整。
5、注意具体细节:医生会密切监护您的疼痛缓解程度、药物副作用(尤其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),并及时处理,确保治疗安全有效。
四、应对特殊类型的癌痛
1. 爆发痛:指在基础疼痛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,突然出现的短暂剧烈疼痛。
◦ 处理:立即使用起效迅速的短效阿片类药物,频繁爆发痛提示基础止痛剂量可能不足,需与医生沟通调整长效药物剂量。
2. 骨转移痛:
◦ 放疗:是缓解骨转移疼痛非常有效的手段。
◦ 药物:双膦酸盐(如唑来膦酸)、地诺单抗(RANKL抑制剂)能有效减轻骨痛、预防骨折。
3. 神经病理性疼痛(常表现为烧灼感、电击感、麻木刺痛):
◦ 单用阿片类药物效果常不理想。
◦ 需联用辅助药物:抗惊厥药(如加巴喷丁、普瑞巴林)、抗抑郁药(如度洛西汀)被证明有效。
4. 难治性/耐药性疼痛:近年来,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难治性癌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。常用的技术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、神经阻滞/毁损术、经皮椎体成形术、放射性粒子植入术、电刺激技术、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(IDDS)等。
五、正视并管理药物副作用
规范用药下副作用可控,切勿因噎废食:
1. 便秘(阿片类最常见且持续):预防是关键! 医生通常会处方通便药,同时需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摄入、适当活动。
2. 恶心呕吐:通常几天内可耐受。若持续,医生会处方镇吐药(如格拉司琼、甲氧氯普胺等)。
3. 其他:如嗜睡、头晕等,多为一过性。若出现呼吸异常(≤8次/分)、针尖样瞳孔、严重嗜睡/昏迷,提示可能发生呼吸抑制,需立即就医,使用纳洛酮解救。
六、扫清常见认知误区
误区1:“非甾体药(如布洛芬)更安全,可以长期吃。”
非甾体药存在“天花板效应”,即止痛效果达到最大程度以后,即使增加用药剂量也不会增加止痛效果,并且存在潜在脏器毒性(尤其胃肠、肾),不推荐作为慢性癌痛长期单一或主要用药。
误区2:“哌替啶(杜冷丁)是强效好药。”
哌替啶止痛时间短,强度仅为吗啡1/10,且其代谢产物有神经毒性,大剂量、反复使用可致抽搐甚至死亡。
误区3:“用吗啡会成瘾,是吸毒。”
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于癌痛治疗,成瘾风险极低,不应因过度担忧而拒绝有效治疗。
误区4:“缓释阿片药(如吗啡缓释片)痛了再吃。”
缓释制剂必须按时服用(如每12小时一次)才能维持稳定血药浓度,保证疼痛连续缓解。按需服用会导致疼痛反复发作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七、身心同治:不可或缺的支持
持续的癌痛不仅折磨身体,更易引发焦虑、抑郁、恐惧和无助感,这些负面情绪又会放大疼痛感知。因此,疼痛管理要身心同治:
• 寻求专业心理支持:心理医生/咨询师能帮助您学习应对技巧,管理情绪。
• 加入患者支持团体:与同路人交流,获得理解、经验和情感支持。
• 家人理解与陪伴:家人的倾听、鼓励和关爱是强大的精神支柱。
八、给家属的重要建议
1. 记录疼痛日记:每日3次用0-10分评估疼痛程度;
2. 设置用药提醒:手机闹钟确保按时给药;
3. 学会识别危重信号:呼吸≤8次/分钟需立即就医。
癌痛管理是一个需要医患紧密合作、高度个体化、动态调整的综合过程。通过科学评估、规范使用止痛药物、积极管理副作用、结合身心支持和非药物手段,绝大多数(80%-90%)癌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
疼痛是可以且必须被管理的,不要因为不必要的顾虑而放弃追求无痛生活的权利。主动与医生沟通您的疼痛感受,积极配合治疗,您完全有能力在抗击癌症的同时,重获舒适与尊严,拥抱更有质量的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