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已启动预申报程序,较往年提前两个多月。本次申报周期预计从4月1日持续至9月,期间创新性地推出"预申报"过渡机制——对于4月初申报启动时尚未获批但预计5月底前可获得批准的新药,企业可先行预申报,只要在5月31日前获得正式批件即可参与后续专家评审。
为响应医保局"以价换量"政策导向,多家药企在申报前主动下调药品价格,其中艾伏尼布、普拉替尼等重磅抗癌药降价幅度最高达50%。这种谈判前的主动调价行为,既体现了企业参与医保谈判的诚意,也是应对医保准入新规的必要举措。
一、 近期降价抗癌药盘点
✦
✦
✦

不完全统计
二、 降价的背后:政策倒逼、
市场厮杀与药企的生死豪赌
✦
✦
✦
肿瘤药“自杀式降价”现象的背后,是政策、市场、企业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. 政策驱动:医保控费与集采常态化
国家医保谈判压力:医保局通过“以价换量”策略,要求药企大幅降价以换取进入医保目录的资格,否则可能面临市场萎缩。
带量采购(集采)的全面铺开:
仿制药: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在集采中竞争激烈,价格断崖式下跌(如部分抗肿瘤仿制药降价超90%)。
创新药:部分专利药在医保谈判中被迫降价,如PD-1抑制剂年治疗费用从30万+降至5万以下。
-DRG/DIP支付方式改革:医院控费压力增大,倾向于选择低价药物,倒逼药企降价。
2. 市场竞争加剧:同质化严重,内卷激烈
如:PD-1/PD-L1抑制剂 “价格战”:国内已有10余款PD-1上市,竞争白热化,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大幅降价(如恒瑞、信达、君实等企业的PD-1年费用均降至5万以下)。
3. 企业策略:短期牺牲换长期生存
药企"以价换量"策略是一场豪赌。
通过大幅降价换取医保准入资格后,明星产品往往能实现销量暴增,如信迪利单抗进入医保后年销售额从5亿飙升至30亿,医院覆盖率从15%跃升至80%。
但这背后是残酷的算术题:降价60%需要销量增长150%才能持平,迫使企业加速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,同时组建千人随访团队提升用药依从性。
现实却充满变数,某Biotech虽实现5倍销量增长,净利润却骤降60%,更面临产能不足、服务缩水等连锁反应。目前仅20%企业能真正玩转这场"以价换量"的游戏,多数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局,凸显创新药企在医保谈判时代的生存焦虑。

三、肿瘤药大降价,
患者是赚了还是亏了?
✦
✦
✦
药价“跳水”对癌症患者意味着什么?是实实在在的福利,还是隐藏的危机?
利好方面:患者钱包压力小了
1
天价药变“平民价”
PD-1抑制剂从年花费30万+降到5万内
肺癌靶向药奥希替尼进入医保后,患者月负担从5万降至5千元内
2
救命药不再遥不可及,经济压力显著减轻
过去因价格放弃治疗的患者,现在有了用药机会
某肺癌靶向药使用率从30%飙升至70%
降价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,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但是这些风险也不能忽略。
1
便宜药可能买不到
部分超低价药因利润太低,企业可能停产
医院优先采购集采药,但库存常不足
2
疗效打折扣?
有患者反映某些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
企业削减赠药计划等配套服务
3
未来可能无新药可用
药企利润压缩,研发投入减少
罕见癌种患者受影响最大
肿瘤药"自杀式降价"如同一把双刃剑:一方面让天价药飞入寻常百姓家,拯救无数生命;另一方面也引发行业阵痛,埋下创新乏力的隐忧。在这场关乎生死的价格革命中,我们既要为患者获得的实惠喝彩,也要警惕"竭泽而渔"带来的长远危机。
未来,如何在医保控费与鼓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考验政策制定者与行业参与者的智慧。毕竟,让患者不仅"用得上药",更要"用得上好药",才是医药改革的终极目标。
END
肿瘤患友如对康复、新药、医保、就医、临床招募等方面有任何问题均可添加下方的二维码找到我。也可加入“肿瘤病友群”,与上万位肿瘤患友/家属分享经验,互通有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