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癌预防:肠息肉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究竟要不要割?

现在是一个谈癌色变的时代,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主动体检,但很多人看到体检结果上“肠息肉”后都会感到恐慌,以为自己就跟肠癌沾上了边,而与此同时,在体检中发现的肠息肉多数没有任何症状表现,这也让不少人很有疑惑,到底该不该治疗?

 

在体检中发现的息肉,首先要明确息肉的类型,若属于腺瘤性息肉,最好尽早切除,有20%左右的几率可发展为大肠癌。

 

2020最新肠癌预防肿瘤资讯:肠息肉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究竟要不要割?-易加医


95%的大肠癌来自于大肠腺瘤

 

肠息肉是指从结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,通俗地讲,就是长在肠管内的肉疙瘩。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、错构性息肉、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种。从临床上数据看,95%以上的大肠癌都来自于腺瘤性息肉。


“目前大肠息肉的具体发病原因并不明确,但是有慢性腹泻的患者,或者饮食习惯不好,例如酗酒、抽烟,经常吃油腻性食物,服用减肥药物;长期便秘的人群,以及有家族史等都属于高发人群。”


此外,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,多数患者都是在肠镜检查时发现,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、粘液便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等症状,因此经常被忽视。一旦长期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引发众多不适,例如大便形状的改变,大便习惯的改变:包括大便时间、次数的改变,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,或者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等。“建议有症状的患者最好要去做详细的结肠镜检查,是发现肠息肉的最有效方法。”

 

2020最新肠癌预防肿瘤资讯:肠息肉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究竟要不要割?-易加医


肠息肉没有症状,还要不要治?


大肠息肉本身就是一种良性肿瘤,在肠镜的帮助下可以活检来明确息肉的性质,如果错构性息肉、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,发生癌变的几率不大,如果肿瘤不超过3毫米,且为单发,可进行观察处理,但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,或肿瘤大小超过3毫米,且多发建议手术治疗。


目前,大肠息肉治疗方法有两种,即经肠镜电切治疗及外科手术。电切治疗创伤微小,患者无痛苦,是治疗息肉的首选方式。对于巨大息肉或高度怀疑癌变的,应于肠镜下病理活检明确后,还是要积极外科手术治疗。

 

2020最新肠癌预防肿瘤资讯:肠息肉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究竟要不要割?-易加医


肠息肉切除并非一劳永逸,防复发成关键

 

肠息肉容易复发,手术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,肠息肉容易复发,手术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,导致肠息肉复发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依然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,高脂肪、高动物蛋白、低纤维素等、食用油炸食物等;或者有可能是肿瘤的基底切不够干净等,因此患者还要做好预防工作。

 

如果是炎症性息肉,那么无需太过担心,但如果属于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,则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。此外,对于高危人群:有反复便血史,长期腹泻史,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,长期抽烟喝酒人群每3年至5年行肠镜检查,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,应至少3年甚至每年1次肠镜检查。

 

目前,想杜绝癌症的发生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,不要迷信各种治疗“秘方”。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才是预防肠癌发生的重要手段。肠癌是吃出来的“富贵病”,共同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,存在着相似的患病风险。所以生活在一起的家人,包括配偶、子女,有血缘关系的家人,包括父母,兄弟姐妹等都应该做好早期筛查工作。 早诊断早治疗效果好。从美国的治疗经验看,预防肠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筛查过程中,发现肠息肉,及时手术去除。这使得早期筛查非常有意义。

 

大肠癌早筛,推荐易加医抗癌超市---常卫清。分子诊断结直肠癌:无痛、无创、非侵入,居家自助,保护隐私。通过分析粪便中的遗传物质(粪便DNA),不仅能检测出肠癌病灶,还能发现直径1cm以上进展期腺癌(癌前病变),实现及时发现,及时治疗。

 

2020最新肠癌预防肿瘤资讯:肠息肉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究竟要不要割?-易加医


常常去帮助,总是在安慰,康复之路易加医与您同行。如果您想咨询肿瘤方面的问题,可在易加医官网-肿瘤问答广场,提出你的问题,三甲医院肿瘤科的肿瘤专家将为您在线解答!

 

易加医是专注于肿瘤领域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,为肿瘤患者和家属提供肿瘤预防、就医、诊疗、康复所需的各类医疗服务。

x